教材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与研究日新又新的背景下,对全国高校语言文学教材的建设情况进行历史回顾与总结,便显得尤为必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对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的研究与思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依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于2024年3月16日举办了项目开题会暨文学教材研究高端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致欢迎辞,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向各位专家与会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中国语言文学教材建设与研究是创建世界一流中文学科的基础,诚邀诸位专家积极参与基地项目研究与教材建设工作。
开幕式
会议合影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指出,教材建设首先要审视新时代中文学科的发展定位,顺应中文学科发展背景的根本变化。其次,教材建设要充分反映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新进展,构建学科创新成果的学术体系。同时,教材建设要重视中文学科教与学的发展变化,要积极应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新变化,重视教材的先导性。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韩经太表示,要推进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一体化,提升教材的原创性和学术性;考虑中文学科的系统性,强化文学史和作品选之间、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文史哲之间的交互与贯通;响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教学观、文学史观、人学观的更新与完善。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黄仕忠以戏剧文学史为例,表示教材编写要重新思考文学发展历程,重视文学代兴所附加的创新特征;教材应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文学教材中引入市场概念,重视文人和民间以文本为媒介的互动,落实多学科交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指出,文论教材编写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文学传统、文学实践体系,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增强阐释力。以文论教材为例,教材编写要立足中华民族本位,借鉴吸收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发掘和阐释,提升文学理论的原创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对专家主旨报告进行评议并总结:一是要处理好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推进建设教材创新知识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观念要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把人放在教材编写的首位。他强调,教材建设要基于中国自身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会议论坛一主题为“语言文字教材研究”,由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学诚主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吴振武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秀芳、汪锋,长聘副教授宋作艳分别作主题报告。专家表示,教材要用理性之美吸引读者,具体表现为逻辑之美和典雅之美,要把学科的内在逻辑展现出来,树立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和知识层级意识。论坛探讨了语言学教材的跨学科向度,并提出要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语言事实的生活性、语言学教材的时代性、语言学教材的跨学科性,要特别关注相关学科提供的新观点、新材料。
华学诚补充讨论并强调,中文学科的教材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立中文学科的整体特色;二是要坚持文史哲贯通的传统,同时借鉴国外优秀办学经验;三是要建立“一基础、一主题、两翼”的学科体系;四是要完善学科体系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吴振武总结了古文字学各类教材的成果和特色,强调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原始资料熟悉程度的重要性,指出教材编写要重视简明度和实用性,重视对原有优质教材的改进工作。
会议论坛二主题为“近现代文学教材研究”,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张丽华评议。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福春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陆胤、副教授丛治辰分别作主题报告。专家指出,“文献”一词更符合学科的独立性,要实现现当代文学文献在教学和实践上的独立性还任重道远,教材的编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论坛探讨了教材与专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专著性过强,会使教材的信息有较多的缺失;专著性教材不完备不系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张丽华在评议中指出,研究和教学之间,有一定缝隙;把前沿的东西教给学生,有可能造成学生基本功的缺失。傅其林进行补充发言。他指出,教材的根本使命是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文学理论知识体系要有稳定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论坛三“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教材研究(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常宝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评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敏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晔分别作主题发言。专家指出,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等“广义文学史”的写法,对现在编写文科教材仍有较大借鉴意义。当下编写文学史教材,要具有对话性、知识性和指导性,“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也能在这个开放性结构上有自己理解的文学史”。以往的教材,大多都是基于一代有一代文学的书写,但面对小说戏曲等较长篇幅,只能呈现出片段。比较好的做法是对作品进行精读和讨论,提升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和捕捉诗文时代特质的能力。
左东岭进行评议,强调应重视林传甲这一系的文学史书写,重视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特质,并区分文学史书写和文学史研究。过常宝补充指出:教材编写可参考孔门四科中的“文学”,把古典学、国学的内容落实到教材上来。
论坛四“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教材研究(二)”,由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主持,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泽逊评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刘玉才、杨海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分别作主题发言。论坛强调,编写教材,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自己钻研的能力。教材和教程的概念也应区别:教材上,不限定某本教材;授课形式上,采用教师集体授课和助教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结课。专家强调教材的创新和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观念、学科体制和教学方式。以“文献学概论”为例,文献学的核心应该是古典学,是从小学入手,以文本为核心来揭示文本含义之学。论坛还提出了编写古文献数字化教材的设想:如何满足对古文献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关切。
杜泽逊在评议中指出,任何课程都要抓住原始性的材料,“获得材料、传承精神”是文献学教学的根本,教学中不能陷入用教材代替原始材料的误区。李浩总结并指出,我们对文学史要充分重视,但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关注当下,重视学生的原典阅读。
3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承担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开题会召开。
开题会由项目开题专家组组长徐兴无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课题组成员李成晴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整体框架、研究重点以及课题组的成员。
开题会场
在专家组提问和评议环节,杜泽逊指出,要重视教材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至2023年教育部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教材编写以及全国各高校自行及合作进行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教材建设。黄德宽强调了古文字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应用语言学、古文字学与汉语史纳入教材研究的建议。此外,他还讨论了古典文献的分类,提出将出土文献纳入研究视野的建议。李浩调研了教材建设的历史现状,指出对策研究是重点;强调关注教材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并关注教师讲授的重要性。廖可斌强调了对教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和对策研究的重要性,建议教材编写需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关注教材编写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指出,要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强调文学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要回归本民族传统,也要借鉴西方优秀传统、利用新媒体;文学教育的综合性可能是未来的重要方向。钱志熙对本课题为未来编教材提供的支持进行了探讨,他同时强调,要充分掌握有关研究的史料,吸收古今中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深入理解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理论意义。**探讨了教材的文本本身、编写过程和使用三个层次,此外,还讨论了教材的划分、教材建设的经验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以更有利于宏观关照问题。徐兴无指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要考虑三个维度——问题维度、理论维度、对策维度,他同时强调了研究报告的重要性。
专家组提问、评议后,项目开题专家组副组长康震宣读专家论证评议要点并作项目开题总结。专家组一致同意开题报告通过。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宋亚云发表闭幕致辞并作总结。他表示,要明确中国特色语言文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把握好教材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基本原则,要加强中国特色语言文学教材体系的建设和教材的研究,要确立教材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具体的工作任务。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规划项目重点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开题会暨文学教材研究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康震
宋亚云
纪要:詹艺、张鸿鸣、王飞燕
摄影:隋雪纯、刘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