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读书会是中文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大特色。各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根据学生培养的实际要求,结合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一种专书作为研读对象,由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读书会。读书会大多采用定期会读的形式,一至两周进行一次,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增进了师生友谊。经过多年发展,中文系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博雅读书会三十余个,有效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和顾歆艺老师主持的“宋文读书会”。
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前人积淀,后辈承继”
北京大学历史语言学研习会(读书会)创立于2010年,前身为“东亚语言研习会”,于2017年起更名为“历史语言学研习会”。本会由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各方向研究生自发组建,宗旨是拓展视野、相互学习、锻炼学生报告能力。建会以来,读书会不仅在汉语文献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和类型学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交流经验,还开拓了交流、学习其他语言研究的新模块,截至目前,已有梵语、西夏语、彝语、水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苏美尔语、高棉语和赫梯语等非汉语语种研究的报告。
读书会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分享活动,每学期约8次,分享内容包括经典文献研读和个人研究报告。2019年寒假前,报告地址在北京大学老化学楼207会议室。此后,因疫情原因,读书会活动转为线上。
2019年春季学期读书会线下报告现场
关于读书会的定位,北大中文系2019级博士生赵小保介绍说:“语言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以硕博研究生为主的‘小而精’的跨方向和跨语言研究成果的学习、交流平台。本学期,读书会除本校研究生为主体的成员外,我们还邀请到了研究西夏语、藏语、彝语、水语、蒙古语、哈萨克语、布朗语、朝鲜语、哈尼语和壮语的外校硕博研究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小组成员赵晨蓉认为:“读书会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为有着不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同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并对新学期的报告致以期待:“期待读书会以后更加精彩的报告,也期待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根据读书会成员的交流和反馈,在拓展视野方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欢迎。吴益威提到:“参加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可以让我接触到多种语言。从而在反观自己的汉语史研究时,思维和眼界得到拓展。”阿茹罕说:“语言是个太神奇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困在自己认知领域从而不能够自上而下看清某些东西,而在这里,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的观点,我想都会是大家收获的惊喜!”赵昕总结道:“研读会的有种种吸引人之处,其中最合我口味的,要算是它囊括了许多语种的报告,这些语种中的独特现象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从而也推动了对于一些范畴理解的深入。”
同学间相互学习和帮助也是读书会一大特点。石丽菊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甲骨文’研究的那次报告(受邀报告者:马尚,北大中文系18级博士生,报告时间为2020年秋季学期),甲骨文成熟的研究方法对我研究水书(水族文字)有很大的启发,报告结束后学姐给了我好多很有用的资料。”交流和学习中也孕育着合作研究的潜能。孙春晖说:“这学期,我参与了两次读书会。这项活动为具有不同专长的同学们提供了交流机会,让我学到了许多自己平时不太接触的知识,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方向的学者之间进行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报告能力是学术研究一项“必修课”,锻炼报告能力也成了读书会的一项期许。吴益威同学说:“定期的报告和交流也帮助我在信息采集、语言表达等‘学术软技能’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赵昕同学:“良好的讨论氛围也常常使得报告人收益,我自己作为报告人在研读会上做过两次报告,都收到了很有价值的意见。”本学期新加入的土南说:“最初申请加入读书会是看到推送文章里提到‘拓展视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的宗旨,同时对读书会的开展形式也特别感兴趣(作报告 听报告),想要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
作为资深读书会成员,从硕士阶段就加入读书会的李书歆表达了自己对读书会的肯定:“在历史语言学读书会做报告时,学长学姐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也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被以文学长(上一届主持人)拉进了这个读书会。同样表达肯定的还有土南(哈尼族)同学:“加入读书会听了几次报告后发现,这个平台确实很好,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也给我们提供了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总之,很荣幸能加入读书会!”上届读书会负责成员李泽栋说:“我是研一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旁听了研习会的报告,之后就成为了研习会的一员,对于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研究的我来说,研习会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学术讨论。从师兄师姐的报告中,我了解了他们前沿的研究,学习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读书会上,大家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宝贵的学术氛围是令人着迷的。”
当然,历史语言学研习会慢慢成长的背后是同学们的默默耕耘。除了本届读书会负责小组和成员的辛勤付出外,如上一届主持人张以文同学、上届读书会负责成员李泽栋等同学都为读书会的成长倾注了诸多时间和精力。张以文同学提到:“在(当主持人的)这两年的时光中,我不仅收获了许多语言比较的经验,也学到如何筹划研究组织。……读书会从主要关注汉语研究的团体发展为拥有十人以上关注横跨亚洲大陆语言的研究阵容……,学术的本质是继承与创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优良,正是因为前人的积淀和后辈的承继与创新。看着我们的读书会欣欣向荣,发展茁壮,我希望这个读书会可以生生不息得发展下去。”
宋文读书会:“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宋文读书会成立于2019年春天。在顾歆艺老师的指导下,两年时间,十余位不同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学,一起细致地研读了欧阳脩的五十余篇作品。
宋代文教昌明,文学发达,元明清三朝,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实践,都深受宋人影响。特别是宋代的散文创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外,剩下的六位作家皆是宋人。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有着深厚的宋代文学文献研究基础,曾编纂过《全宋诗》这一巨著。中文系许多同学对宋代具有格外的兴趣,依托于“博雅读书会”项目,宋文读书会应运而生。对具有代表性的宋文作品进行细致的研读,探究宋人各种文体创作的思维和模式,进而对宋代的时代思潮、物质生活、艺术创作等方方面面或窥其一斑,或识其大略,最终加深同学们对宋代文学与学术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研究的营养,是读书会创办的目的。
由于宋代作家众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汗牛充栋,如何利用读书会有限的时间,研读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就成了读书会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在顾歆艺老师的建议下,同学们首先选择了欧阳脩的作品进行研读。然而,欧阳脩集子有一百五十三卷之多,且版本繁杂,如何选择,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读书当读善本,经过比较,大家认为《儒藏》中所收《欧阳文忠公集》是目前欧阳脩文集最好的整理本,适合作为读书会的基本材料。而要精读的篇目,则由读书会的负责同学和联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商议选定。
宋文读书会的时间定在每周一晚上六点半,视篇目长短,每次安排一至两篇作品。每篇作品有同学领读,领读的同学要提前对负责作品进行注释,并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色。研读时,由领读同学疏通字句,介绍大义,碰到疑难问题随时停下来大家进行讨论。研读之后,会继续就此篇文章或外围内容进行讨论,或表达见解,或抒发感想。因为大家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关注点、看法也各有不同。如在研读欧阳脩为蔡襄写的《龙茶录后序》中,讨论时有的同学由此谈到宋代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同学从石刻的角度谈到蔡襄的《茶录》有宋拓本传世;在研读《荷花赋》的时候,有的同学从赏析入手,分析了欧阳脩这篇赋的艺术特色,有的同学从《荷花赋》与六朝小赋的关系谈到了欧阳脩赋体创作对六朝骈文的继承;在研读《泷冈阡表》时,有的同学由此谈到了欧阳脩的家世,有的同学则利用《泷冈阡表》的刻石谈了文本校勘上的想法。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同学们往往是既增长了见闻,也打开了思路,闻一知十,所获颇丰。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之后,因为疫情的缘故,宋文读书会由线下改成了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虽然大家在物理空间上分隔了,但是研读时热火朝天的讨论并没有受到影响。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热情和读书得间时的欣悦。
由精读而产生问题,由问题而进行求索,随着读书会的深入进行,参与的同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每学年将已读篇目的注释成果进行汇编之外,张鸿鸣同学代表读书会参加第三届博雅论坛,论文获得一等奖;胥纯潇同学在读书会的启发下产生了接下来的学术志趣和研究课题。种种成绩,有赖于同学们每次读书会前的认真准备,研读中的深度思考,更有赖于顾歆艺老师的悉心指导,中文系的大力支持。
读书之乐,“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又是花开时节,在浩荡春风中,我们相聚共读,相谈共思,此中之乐,始终如一。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供稿:赵小保、张亿、张鸿鸣、肖钰可
整理:钟灵瑶
编辑:胡海洋